大地爱好者
源于土地,热爱生活

鱼腥草_植物大全

鱼腥草

  鱼腥草(英文名HERBA HOUTTUYNIAE)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拉丁学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草药性状: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

  地区分布

  鱼腥草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东部及东南部都有分布。在中国,鱼腥草分布于南方各省区,在西北、华北部分地区及西藏也有一定分布,但人工种植的鱼腥草主要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生长习性

  生境状况

  鱼腥草多野生于草丛、田埂及背阴山坡中。其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适温为15~25°C,地下根茎部分比较耐寒,因此冬季霜冻后地上部分枯萎,地下茎仍能安全越冬。鱼腥草在肥沃湿润且空气充足的土壤条件下生长较好,同时也能耐受瘠薄的土地[16],因此适宜华北、西北及长江以南各地栽种。

  生长变化

  发芽期:每到初春时节,鱼腥草会从地下的根茎冒出小芽。

  成长期:到五月下旬时,鱼腥草生长至20~40厘米高,其蛋状心形的叶片错落生长。

  开花期:从夏初至夏末,茎顶端会长出花枝,并开出穗状淡黄色的花。

  结果期:花期结束后,会长出近似球形的小果。

  冬眠期:霜降前,鱼腥草的地上部分开始渐渐枯萎,但其地下根茎仍然存活,并在下一年的初春长出新芽。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等多种繁殖方式。《中华本草》中记载鱼腥草以无性繁殖为主,也可有性繁殖,但其种子萌发率较低,约20%。鱼腥草的不同居群之间的花粉的育性存在差异,且其自花授粉表现不亲和,因此主要是异花传粉。在鱼腥草的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囊中没有胚乳细胞,能量提供依靠珠心细胞内的淀粉粒。

  栽培技术

  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是利用植株的营养器官进行繁殖,例如根茎繁殖、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等方法。分株繁殖是将带有分蘖的母株进行分株并种植,通过该方式繁殖的鱼腥草易存活。根茎繁殖则是将鱼腥草的根茎分成有2-3个的芽的小段置于土中待其出苗,由于根茎繁殖操作简单方便,目前鱼腥草传统栽培中主要采用该繁殖方式。

  鱼腥草的人工栽培中常出现种根使用混杂、病害严重、种根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所以利用组织培养快速大规模地繁殖鱼腥草极有应用前景。目前湖南农业大学黄放等使用鱼腥草茎节、叶片和侧芽等组织作为外植体,并成功得到了组培苗。但由于鱼腥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体系建立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组培苗在生产上还未得以广泛应用。

  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是利用种子进行繁殖。然而鱼腥草种子极小、千粒重约为50毫克,并且在17天之前的发芽率不到30%。

  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黄燕俊等通过比较物理、化学方法对鱼腥草种子萌发的影响,发现使用赤霉素处理可有效提高鱼腥草种子的发芽率,其中使用浓度为250毫克/升的赤霉素浸泡种子72小时后的促进作用最佳。另外,鱼腥草种子在果实成熟期采摘(即果实灰绿色、种子棕褐色,时间为8~10月),并于低温下保存,能够延长种子的活性,促进萌发。

  由于鱼腥草在肥沃湿润且空气充足的土壤条件下生长较好,因此在播种后适当施加肥料,需要注意适时灌溉,保持土地湿润,如果遇到雨季注意及时排水。

  栽培条件

  在2014年,西华师范大学的孙贵佳以不同生活环境中的鱼腥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形态特征及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差异,为鱼腥草的人工栽培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

  土壤:土壤中的含水量是栽培鱼腥草的重要指标。鱼腥草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长势良好,根茎主要分布在25厘米左右的土层中,因此在整个生育期要保持土壤湿润。如遇干旱季节要及时灌溉,以喷灌为宜。同时,在生长中也不能受涝害影响,雨季及时排水,避免涝害。

  光照:若光照过强甚至接近于全光照,即鱼腥草生长于无高大树木或灌木丛遮蔽的位置,植株会水分供应不足、产生的有机物来不及运走、植物呼吸消耗加快,从而导致光合产物利用率低,植株矮小;若光照过弱,则植物光合作用过低,且鱼腥草中主要有效成分黄酮类物质的积累与光照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综合考虑对鱼腥草的生长和有效成分的积累,相对光照强度(草本层光照/裸地光照×100%)为60%的的光照环境较为适宜,这个条件既可以促进有效成分的积累,又可以避免强光对鱼腥草生长的抑制,可以将单株鱼腥草的有效成分收益最大化。

  病虫防治

  在自然界中,植物会面对来自非生物和生物的胁迫,其中病原菌是造成植物病害的主要因素。

  白绢病:病原菌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主要发生在茎基和地下茎。齐整小核菌首先侵染地下茎,导致茎表面布满白色菌丝,茎基变为黄色至黄褐色,地上茎叶变黄。发病严重后,鱼腥草的茎部甚至周围土地会出现大量籽状菌核,直至整个植株枯黄死亡[25]。除常规的方法如轮作、喷洒化学试剂外,还可使用木霉菌株撒覆在病株基部,能有效地控制该病扩展。

  褐斑病:病原菌为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主要发生于鱼腥草叶片中部。病斑通常单个,少数有多个,呈棕褐色至浅棕色,外围可能呈黄色。主要为梭形,直径约为0.2cm,病斑中央的叶片在干燥条件下易破裂穿孔。在病害发生严重时,病斑明显扩大并进一步导致植株枯死。在生产上可通过人为创造低温或高温的强酸性环境来控制鱼腥草褐斑病的发生。

  鱼腥草褐斑病病斑及症状

  叶斑病:病原菌为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sp.),主要发生在叶面。在发病初期,叶面会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中间呈灰白色,有浅灰色霉,边缘紫红色。后期严重时,病斑扩大并融合在一起,导致病斑中心的叶片穿孔,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发病后可使用甲基托布津溶液或代森锰锌溶液喷洒[28]。

  茎腐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主要发生在茎部。在发病初期,茎部出现长椭圆形或梭形病斑,并呈水渍状。病斑呈褐色至暗褐色,中心颜色较浅,并且有小黑点或轮纹。发病后期茎部腐烂枯死。发病后可使用多菌灵粉剂或甲基托布津溶液喷洒[28]。

  虫害防治

  斜纹夜蛾:幼虫会蚕食叶片及幼嫩茎秆,造成鱼腥草植株出现孔洞,并排泄粪便,造成污染和腐烂。防治斜纹夜蛾可以采用人工捕杀、灯光诱杀或农药喷洒等方法[25]。

  红蜘蛛:幼螨、若螨和成螨均可在鱼腥草叶片表面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出现灰白或黄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当虫害严重时可使用15%哒螨灵等药剂进行喷施[25]。

  功用价值

  鱼腥草享誉盛名,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作为药物和食用已经过数千年之久,被中国国家卫生部定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生物资源之一。

  药用价值

  鱼腥草在中国已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录其性味辛,微寒。归肺经。鱼腥草以带根全草入药。鲜鱼腥草除去杂质后,迅速洗净,切段,晒干,即得干鱼腥草。在生产生活中可以通过品红亚硫酸试液的变色实验或薄层色谱的方法鉴定鱼腥草。

  常见的鱼腥草制剂有以下两种:

  鱼腥草注射液:由鲜鱼腥草制成,使用时采用静脉注射。

  复方鱼腥草制剂:以鱼腥草为主药,辅以黄芩、连翘、金银花和板蓝根4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

  潜在毒性

  在临床使用中发现,部分患者静脉滴注鱼腥草注射剂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更多的毒理学研究。

  食用价值

  在加工食用方面,鱼腥草常常直接凉拌食用,也可以进行干制。采收时挖掘整个植株或地下茎部分,洗净晒干后可用于泡制鱼腥草茶。鱼腥草茶无新鲜植株的鱼腥味,其香味类似肉桂。在中国云南、贵州和四川等省份,鱼腥草既是调味料,又可以通过凉拌、炖肉、煮粥、熬汤和炒制等方式入菜。鱼腥草一般在春夏采集,使用清水洗净后,可以通过沸水焯制的方式去掉苦腥味。

赞(0)

抢沙发

大地,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