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拉丁学名: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L.),又名结球甘蓝、卷心菜、包菜、洋白菜、疙瘩白、圆白菜、包心菜和莲花白;为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芸薹属(Brassica)两年生草本;起源于地中海至北海沿岸,现广泛栽植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是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春、夏、秋的主要蔬菜,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等地区冬、春季也大面积种植;一般适宜栽种在湿润的环境中,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从沙壤土到黏壤土中都可以种植,尤其是在pH值为5.5~6.5的土壤中生长较好。
地区分布
甘蓝起源于地中海至北海沿岸,现广泛栽植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是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春、夏、秋的主要蔬菜,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等地区冬、春季也大面积种植。
生长习性
甘蓝喜温和冷凉的气候,耐寒与耐热性较强;其栽培的适应温度为7~25℃,适宜温度为18~20℃;发芽适温为18~25℃,外叶生长适温为7~25℃;为长日照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严格,适应性较宽;需要在湿润的环境下种植,要求土壤相对湿度为70%~80%,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另外也较耐盐碱,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从沙壤土到黏壤土中都可以种植,尤其是在pH值为5.5~6.5的土壤中生长较好。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甘蓝为异花授粉植物,属虫媒花,主要为虫媒传粉,须通过蜜蜂或其它昆虫的采集活动来帮助其完成授粉,但随着于农田大量施用农药,多数授粉昆虫已经被毒死,因此主要是通过蜜蜂来传粉,其高强度的花期授粉,可以克服甘蓝的自交不亲和性。
人工繁殖
有性繁殖
甘蓝的有性繁殖为种子繁殖,在播种时要以种植地温度为参考,一般播种前需要用温水浇灌土壤,覆盖细土后即可播种,秧苗出土前,应保持土壤温度为17℃左右,一般三天后就可出苗。
无性繁殖
扦插
一般选择健壮甘蓝叶球的中部叶片,以腋芽为中心,两边各留1厘米宽中肋并带0.2~0.3厘米的短缩茎,加入生长调节剂后插入土中;每天需喷水一次;34天后便可成苗。
组培
甘蓝的组织培养方法依次为诱导、增殖及生根培养;诱导培养是用10天的无菌苗的子叶,培养出不定芽后进行增殖培养,待长出组培苗后进行生根培养,当生根20天左右时就可以进行再生苗移植,14天后就可以正常管理。
栽培技术
定植管理
在定植甘蓝前,需要整地施肥,然后平整做成垄或高畦,定植时,采取一垄双行(一畦双行)的形式,栽苗后要浇水,待水渗下后盖上土封埯;若在冬、春季定植时,应选在晴天无风的中午,在夏、秋季定植时,则应选在阴天或无风的下午。
水肥管理
在栽培甘蓝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做好浇水追肥的工作,定植水应使用稀粪水,莲座期开始浇水追肥;在甘蓝的幼苗期及莲座期需要大量氮肥,结球期除需氮肥外,需磷、钾较多。
病虫害防治
甘蓝抗病能力不强,易受病害的侵扰;常见生理性病害有霜霉病、软腐病、灰霉病、病毒病、黑腐病和菌核病;虫害为甘蓝夜蛾、菜粉蝶和甘蓝蚜虫。
病害
霜霉病:发生在植株的叶片上,发病初期,病斑为浅绿色后变成黄褐色、紫褐色或暗褐色;湿度大时,叶面或叶背有白色霉状物。
软腐病:主要发生在植株的茎基部或叶球表面,发病初期为水渍状病斑,后逐渐腐烂,严重时,全株腐烂。
灰霉病:主要发生在植株的茎基部,发病初期为水渍状病斑,呈褐色或淡红褐色,病部带有灰色霉状物;发病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圆形小菌核。
病毒病:主要发生在植株的叶片上,发病的叶片上带有黄色的圆形斑点。
黑腐病:主要发生在植株的叶片上,病菌从叶缘侵入,向内延伸成“V”形的黄褐色枯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部全部腐烂。
菌核病:主要发生在植株的茎基部、叶片、叶球上,发病时,茎基部产生水渍状病斑,叶片及叶球上产生不明显的水渍状病斑。
虫害
甘蓝夜蛾、菜粉蝶和蚜虫:主要危害叶片,以啃食叶片为主,菜粉蝶会导致软腐病的发生,而蚜虫则会导致叶片黄化、蜷缩甚至枯萎,还能传播病毒。
相关防治
对于病虫害主要采用药剂来防治,通常使用菌核净、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定虫隆乳油和阿维菌素乳油等来进行预防和治疗;此外,在防治软腐病时要及时清除病株,并在病株穴内及周围撒上生石灰来进行土壤消毒。
功用价值
营养价值
甘蓝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钙、磷、钾和钠等矿物质元素,此外,其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U,蛋白质、糖类、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及叶酸等多种营养物质,是世界上公认的保健蔬菜之一。
药用价值
甘蓝性味甘、性平,在药用方面上,甘蓝有清利湿热、止痛、益肾通络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黄疸、胃脘胀痛和关节不利等症状;甘蓝鲜叶可以用来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生拌甘蓝,可以治疗甲状腺肿大、甲亢,用水煮熟甘蓝可以用来治疗上腹胀气隐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