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爱好者
源于土地,热爱生活

鲳鱼_农业大全

鲳鱼

  鲳鱼(学名:Pampus)是鲈形目鲳科鲳属鱼类的统称,又称车扁鱼、镜鱼、鲳片鱼、平鱼。海产经济鱼类。鲳鱼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南起波斯湾至印度尼西亚,北至日本北海道,在中国诸海域均有分布,其资源量以东海北部近海最高,其次是南部近海和北部外海,南部外海和台湾海峡较低。

  鲳鱼,身体短而高,极其侧扁,正面看过去像一条竖线,从侧面看则是一个菱形。头较小。食道有一侧囊,囊内具乳头状突起,密布小棘,基部有辐状骨质根。鳃耙成粒状。尾柄较短,尾巴分叉很深。鳞片圆形,非常细小,多数鳞片上有细微的黑色小点。

  鲳鱼食用肉质细腻且刺少,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虽然自2000年来鲳鱼产量大幅增加,但其平均体重及年龄组成均出现明显下降,资源状况日益恶化。

  形态特征

  鲳鱼,体侧扁而高,卵圆形,尾柄短,头较小。吻短而钝,眼小,口小,前位。侧线完全,上侧位,与背缘平行,伸达尾鳍基,头后部及躯干部前端侧线管发达。体被小圆鳞。鳃耙短小,有的退化为结节状。背鳍具4~9鳍棘,33~49鳍条。臀鳍具3~9鳍棘。胸鳍具20~23鳍条,无腹鳍,尾鳍分叉。鳍棘部不发达或者没有,幼鱼时鳍棘短,呈小戟状,成鱼时鳍棘多埋于皮下。

  银鲳和灰鲳一般体长为25~30厘米,大者可达40厘米,重2千克。银鲳在发情期下颚至腹部、臀部及臀鳍前几根鳍条,均为红色。

  栖息环境

  鲳鱼为近海中上层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潮流缓慢,水深30~70米的水域。早晨及黄昏时在水中上层活动,不甚活跃。

  其中银鲳产卵时,在中国浙江北部产卵场中适宜的水温为14~22℃,盐度为26.0~31.0。中国福建闽东渔场、黄海吕四渔场的水温和盐度与中国浙江北部产卵场有微小的差别。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鲳鱼成鱼摄食水母、底栖动物和小鱼,鲳鱼幼鱼主要摄食小鱼、剑虫和桡足类。

  节律行为

  鲳鱼一般不结成大群,冬季鲳鱼分布在外海深水海域越冬,每年4~5月性腺成熟的鲳鱼从外海越冬场进入沿岸浅水区产卵繁殖,形成鲳鱼渔汛。

  银鲳在早晨和黄昏的时候在水的中上层活动,晚上常浮到水面游泳,速度甚快。

  社群行为

  鲳鱼喜欢在阴影处成群,小潮时鱼群更为集中。

  繁殖方式

  因目前其他鲳属鱼类繁殖方式研究较少,本词条中以银鲳为例:

  自然繁殖

  银鲳在自然环境下,产卵地往往会选择在河流入海口附近、咸淡水交替的地方。

  银鲳雌、雄鱼同为1龄性成熟;2龄全部为性成熟个体。由于不同地区的水域情况不同,银鲳的繁殖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4月至7、8月则为产卵的高峰期。在中国,产卵海域水深在10~20米左右,底质以泥砂为主。银鲳的繁殖期会随着盐度、温度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一般在达到适宜的繁殖条件才会进入繁殖期。

  人工养殖

  亲鱼驯养

  亲鱼一般选择野生银鲳幼体或小个体成鱼,在进行驯养处理后,经过周年养殖,待鲳鱼进入繁殖期再进行人工授精或自然产卵繁殖。

  人工授精

  授精操作前先用毛巾吸净雌鱼体表的水分,擦净腹部的鳞片,一手抓住鱼头部,另一手从银鲳泄殖孔后面抓住鱼体,让鱼泄殖孔朝下,将卵挤入干净的容皿中。同样的方法将雄鱼的精液器皿中,混合均匀,用羽毛轻轻搅动,得到受精卵。

  胚胎发育过程

  通常情况下,银鲳卵细胞在受精后,细胞内部原生质向动物极集中后形成胚盘。胚胎发育经过高胚胎期、低胚胎期、原肠早期、原肠中期、原肠末期、眼囊期、卵黄栓形成期、胚孔封闭期、色素形成期、尾芽期、心跳期、耳石形成期、孵化期、最后破膜孵化。

  银鲳幼苗培育条件

  苗种培育在工厂化养殖车间内进行,对温度、盐度等养殖条件均可根据养殖需要进行人工调控。在养殖期间,水温为15.2~27.5℃、盐度为22.1~28.6、pH为7.8~8.2均在较适宜生长范围之内。

  养殖水体必须进行增氧处理,但由于银鲳幼鱼会将气泡误认为是小水母、小海蜇而吞食,从而导致气泡病的发生,故增氧时需要进行增氧量控制或使用间接增氧法。

  养殖饵料

  养殖饵料是以水母、海蜇、进口饲料为基础饵料后,根据银鲳的成长阶段,在其中添加马鲛鱼、虾肉糜、石雕、以及免疫多糖等。这样,银鲳才能够得到较好的生长和发育。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鲳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10余种氨基酸,是为人体提供优质蛋白质的理想食品,常食可强身健体。

  经济价值

  鲳鱼刺少且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是名贵食用经济鱼类。

  银鲳是中国重要的海洋捕捞鱼种,东海区银鲳年渔获量维持在20万吨左右,占全国银鲳年渔获量的53%以上,其中浙江省渔获量约占东海区的50%。

赞(0)

抢沙发

大地,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