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是鲤科草鱼属的鱼类动物。草鱼体长,略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部圆,头钝;口端位,成弧形,无须;上颌略长于下颌;眼小,眼径小于吻长;下咽齿呈梳型,齿侧具横沟纹;鳞中等大小,侧线鳞;体呈茶黄色,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它各鳍较暗。因其主食水草,故名。
草鱼分布在中国长江、珠江水系及附属的湖泊、水库、池塘。多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栖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草鱼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其鱼苗阶段摄食浮游动物,幼鱼期兼食昆虫、蚯蚓、藻类和浮萍等,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4-5龄为产卵群体,5月中下旬为繁殖盛期。
生活习性
草鱼主要以高等水生植物和沉水草为食。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幼鱼期兼食昆虫、蚯蚓、藻类和浮萍等。体长约达10cm以上时,摄食水生高等植物,其中尤以禾本科植物为多。在养殖条件下,草鱼还可以很好地接受人工饲料,如谷物加工的副产品、植物油提取粕和颗粒饲料。草鱼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草鱼除了每年的产卵迁徙外,一般不会长途跋涉。产卵后,成鱼和幼鱼都会从产卵场向下游到植被丰富的泛洪区,在静水中觅食。
生长过程
鱼苗出膜后3~4天能平游,开始主动摄食。在自然水域中,体长增长最快的为1~2龄鱼,体重则以2~3龄鱼增长最快,5年后生长明显放慢。第一年可达0.78kg,第二年3.6kg,第三年5.4kg,第四年可达7kg。在池塘养殖条件下,一般二年生的草鱼体重可达2~3kg,即可上市出售。草鱼是鲤科鱼类中的大型经济鱼类,最大个体30千克左右。据文献长江流域曾捕捞过35千克的草鱼。2015年,在美国刚特斯维尔水库捕捉到长131厘米、重41.73千克的草鱼。但常见最大个体在15~20kg。草鱼上市规格通常为1.5~3.0kg。
生态价值
草鱼消化食物的粪便能够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以被其他生物利用。由于食物的选择性,草鱼会通过优先捕食某些植物的竞争对手来增加其物种的数量,例如草鱼的引进有利于欧亚洋蓍草的生长。草鱼能清除水体中及沿岸的草,被渔民用于在外荡放养一、二年,以开荒除草。
经济价值
草鱼是一种大形鱼类,在养殖生产上具有重要价值。由于草鱼食料简单,饲料来源广,肉味佳,经济价值较高。已移植到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许多国家。草鱼常与鲢鱼、鳙鱼混养,投入青草饲养草鱼,而遗留在水中的饲料和草鱼排泄物,可培养浮游生物,作为鲢鱼、鳙鱼的食料。
1950年全球人工养殖草鱼产量约为10000吨/年,到1972年已超过100000吨/年,到1990年超过100万吨/年,1999年以来超过300万吨/年。中国是主要生产国(2002年为3419593吨,占全球总量的95.7%)。据中国科学院2015年5月5日数据,草鱼产量约占全球淡水养殖鱼类总量的16%。2019年,在39个报告水产养殖产量的国家和地区中,有10个国家的草鱼产量超过了2002年的产量,分别为中国、孟加拉国、印度、伊朗、伊拉克、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其中,中国的产量为5533083吨,占全球总产量96.6%,产值为131亿美元(FAO,2021)。
分布范围
草鱼的自然分布最初在中国东部和俄罗斯低纬度(东经23°到50°)的河流、湖泊和池塘中,如阿穆尔河、乌苏里河、松加里河的中下游和汉卡湖,以及辽河、黄河、长江、珠江。自1958年人工催产授精孵化成功后,草鱼已经被引进到世界上80多个国家,如1958年,越南从中国引进;1961年,捷克共和国从前苏联引进;1963年,匈牙利从中国引进,美国从马来西亚引进;1964年,德国从中国引进;1967年,比利时从匈牙利引进。
据报道,草鱼已在日本(如托尼河)、中亚地区、欧洲部分地区(如多瑙河及其支流)、墨西哥(如里约巴尔萨斯系统)和美国(如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的大型河流中存在。在美国,草鱼已在45个州被记录,并且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至少8个州建立了种群分布区。另外,在北美,只有美国南部和墨西哥有自然产卵的记录,在气候较冷的地方则没有。